欢迎访问青岛理工大学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 访问学校主页

学院新闻

上一条:共建光大青岛理工环境技术研究院 助推环境学院一流学科发展 下一条:环境学院喜迎2018级新生入学报到

 
环境污染控制高端学术论坛在青岛理工大学召开
 
发布人:童力     时间:2018-09-11
 

99日上午,中国光大国际有限公司与青岛理工大学共建光大青岛理工环境技术研究院签约仪式在学术报告厅隆重举行。签约仪式结束后,学校在学术报告厅举办环境污染控制与管理高端学术论坛。青岛理工大学副校长齐德义主持论坛。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院长贺克斌作区域空气质量调控技术的发展主题报告,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关亚风作垃圾焚烧炉排放气体中二恶英前驱体和二恶英的在线分析技术主题报告,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青岛理工大学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院长毕学军作山东省流域污染治理技术体系创新与应用主题报告。党办、校办、宣传部、科技处和学科办负责同志、环境学院教师、学生代表参加。

齐德义副校长主持学术论坛

贺克斌院士做学术报告

贺克斌院士做了主题为《区域空气质量调控技术的发展》的学术报告。讲座中,贺院士深入浅出的介绍了以多维溯源技术-多污染物协同控制的系统分析技术为核心,推动区域空气质量动态调控新技术系统的发展和多个具体应用案例。着重讲解了基于“动态更高分辨率污染物排放清单”“天空地立体综合观测网络”、“大气组分立体观测技术平台”“激光雷达走测”“卫星遥感及传感器研发”等高精尖技术的最新发展,以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等中国发达地区面临的空气质量改善需求为引导,开展核心污染带及传输通道的识别,开展典型重污染过程在线观测对比分析。特别结合“2+26”城市污染协同控制、2018年上合峰会青岛市空气质量保障等案例,介绍了基于以上技术应用。贺院士介绍未来的空气污染治理将从全球、洲际、区域、城市群、城市、街区多个维度开展。

报告的最后,贺院士指出,欧美国家在传统的云气溶胶、酸雨等污染领域已发展了相对经典的理论,而中国必将发展出在本国国情下的“霾化学”相关理论,并为印度、巴西等“一带一路”国家解决空气污染问题提供参考。

国家杰青关亚风研究员做学术报告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关亚风教授做了题为《垃圾焚烧烟气中二恶英类监测技术》的报告,首先介绍了二恶英的种类和危害,二恶英类污染物被列入《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斯德哥尔摩公约》首批受控的12POPs清单中。垃圾焚烧过程中若存在焚烧温度设定不当会向大气中释放二恶英,目前垃圾焚烧烟气中二恶英的监测是将烟气采集后送入实验室采用高分辨色谱-高分辨质谱进行离线监测,但离线监测技术不能及时获得烟气中二恶英的实时浓度,急需开发能够实时监控垃圾焚烧烟气中二恶英浓度的在线监测仪器。

关教授结合其课题组承担的863计划项目子课题二恶英类前生体在线监测工业色谱研制,向大家介绍了其课题组研制的在线二维气相色谱-质谱仪、在线质谱仪、在线二维气相色谱仪三种二恶英在线监测仪器的研制过程及研究成果,其中的在线二维气相色谱-质谱仪及在线二维气相色谱仪器已应用于垃圾焚烧现场,实验获得满意结果,仪器分析性能满足要求,样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国产化率达到90%以上。垃圾焚烧烟气中二恶英浓度的在线监测仪器对于可实时获得烟气中二恶英的浓度,对于通过实时控制垃圾焚烧温度从而降低二恶英排放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毕学军院长做学术报告

青岛理工大学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院长毕学军教授做了题为山东省流域污染治理技术体系创新与应用的主题报告。毕学军教授根据他十余年来在南水北调东线南四湖流域污染治理的实践经验,提出发展中地区面临的水流域污染问题,简单复制发达国家治污模式难以奏效。因此,毕学军教授提出了适用于发展中地区的治用保流域治污新模式,该模式以流域排放标准引导重点污染源减排技术创新(治)、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及水质改善技术体系(用)、规模化生态修复与水质改善技术(保)为主体,在总量控制的基础上,通过增加的环节,有效地缓解流域治污压力,使发展中地区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阶段,使解决流域污染问题、实现流域水环境的持续改善、同时保证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成为可能。

治用保模式在南四湖流域的应用,使南四湖流域内经济快速增长的背景下,南四湖湖区主要水质指标由劣V类跃升为III类,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也于2013年顺利通水并稳定运行至今。南四湖流域治用保模式治污的成功案例,为山东省甚至全国发展中地区的流域污染治理提供了示范经验。

三个报告内容深入浅出、生动形象,使在座师生受益匪浅,并引发了师生热烈讨论与交流。(撰稿:孙英杰 审核:毕学军)

 


2019-2023 青岛理工大学环境与市政程学院 版权所有

地址:青岛市黄岛区嘉陵江路777号  邮编:266520  电话:0532-85071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