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青岛理工大学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 访问学校主页

学院新闻

上一条: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开展暑期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走访工作 下一条: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赴三涧溪村进行社会实践

 
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触摸黄河印记、品读油田故事”实践团赴东营开展社会实践
 
发布人:任孔冰     时间:2022-07-27
 


为了追寻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助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寻找身边的红色故事,7月18-722日,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触摸黄河印记、品读油田故事”社会实践团队(团队成员:潘亚男,刘翠浴,于昊,田博文,牛梦涵,史岩斌,张翰彬,张亚男,郭佳圻;指导老师:花会娟;管理老师:孙川)来到山东省东营市,调研黄河流域城市东营市近年来的发展历程,感悟变迁之后的中国“密码”。

黄河安澜,编织幸福安居梦

东营位于黄河尾闾,曾经饱受黄泛之苦。718日,实践团队来到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杨庙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走访、调研,了解杨庙社区的发展变化。

图为团队成员在党群服务中心合照

在杨庙社区南展区历史文化展馆,团队成员了解到,为防洪计、为大局计,南展区群众响应党中央号召,攻坚克难,建房台、修涵闸、筑大堤,全部搬迁至紧靠临黄大堤的房台上居住生活,形成了当时的房台村。2013年起,东营市对66个房台村进行住房拆迁改造,建设新社区。2016年底,原11个房台村村民搬进杨庙社区。

近年来,杨庙社区扎实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根据群众需求,建立社区服务中心,向居民提供便民事项、就业和物业等相关服务。同时服务中心还设立老年餐厅、草编合作社、妇女儿童家园及青少年活动中心等服务场地,为社区居民提供“在身边”的贴心服务。


图为团队成员观看总书记视察杨庙社区报道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南展区历史文化展馆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老年食堂

草编合作社内,奶奶热情的向团队成员介绍她编织的屏风,“一个能赚四块五,一个月能赚500多呢!”;全科警长服务站里,数字杨庙智慧云平台吸引了团队成员的注意,工作人员介绍说,云平台可以实现大屏端、手机端、电脑端、电视端“四端”互通,社区居民可以通过手机端、电视端参与到社区治理中去。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草编合作社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全科警务服务站

 

大河汤汤,哺育泱泱华夏

图为团队成员在东营市黄河文化中心合照

7月19日,实践团队走进了东营黄河文化博物馆,在这里感受黄河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与魅力。团队成员跟随黄河的足迹,从“览百篇之壮兮,莫尚美于黄河”的大河赋开篇,重走过万里黄河之路,通过水草肥美、牦牛成群的青藏高原,走过黄沙漫天的沙漠、戈壁和广阔的蒙古草原,穿过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从壶口瀑布飞流直下,穿过中原大地,最终在东营汇入波涛汹涌的大海。

一个城市的诞生,如同一个生命个体的降临,是时与空的交汇,是性与灵的结合。黄河与大海的撞击,造就了黄河三角洲,黄河三角洲的发展变化成就了东营这座城市。在这片古老而年轻的热土上,特色文化吕剧的传承、胜利油田的开发利用、开拓拼搏的治黄精神和湿地保护为东营这座城市注入了新时代文明城市的活力。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黄河文化博物馆展厅

图为团队成员在魅力黄河口展厅合照

在此次参观过程中,调研团队注意到一对老人正在给孙子讲述展品的故事,通过交谈了解到,老人是专程带孙子来这里参观的,想让孩子们对这条变化无常、暴躁又温柔的母亲河有一个更加直观和感性的认识。他们说“展厅知识全面,也很有趣味性,能让孩子更好的了解黄河文化。”

图为团队成员所摄老人给孙子讲解黄河文化

凝望六百年,指尖上的天地人和

实践队伍于7月20日走进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佛头黑陶研究所,为深入了解“黄河黑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具体运作模式、发展现状,在此展开了现场调研,学习感受。

图为团队成员与佛头黑陶传承人李建兴合照

走过千山万水,九曲黄河裹携了一路沧桑与辉煌流经至此,为了完成与大海的惊艳融合,她放缓了步履,大量泥沙淤积沉淀,经过岁月的酝酿和风雨的剥离,最细腻的黄河红胶泥成为母亲河对沿岸儿女最后的馈赠。六百年来,位于东营市垦利区的佛头寺村则运用土与火的艺术,用指尖描绘细密纹路,凝聚成大器、古朴的器物——佛头黑陶。

“色如墨,声如钟,薄如纸,亮如镜,硬如瓷,掂之飘忽若无,敲击铮铮有声。”短短27个字,将佛头黑陶的特征诠释的淋漓尽致,而这一切的形成归功于天然又独特的红胶泥。调研团队采访了佛头黑陶传承人李建兴,并在其带领下参观了佛头黑陶研究所文化产业基地,传承人讲解了黑陶的起源、制作、品种等,并观看了黑陶制作的全过程。通过参观学习,队员们认识到由于黑陶制作过程存在耗时长、费力多、宣传少等问题,导致村中黑陶工匠越来越少。

图为团队成员与佛头黑陶传承人李建兴交谈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佛头黑陶展厅

“你们年轻人,一定要传承好我们老祖宗留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李建兴如是说。文化是根,没有根,光是盲目的向前走,到时候还是要回来的。黑陶文化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长河中孕育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人类历史发展中最辉煌的篇章,黑陶文化被当今社会各界誉为“土与火的艺术,力与美的结晶”。随着非遗的成功申请,黑陶工艺受到当地政府的重视,目前多期黑陶工程正在构建当中。以心寻美,传承非遗,以技立身,潜修匠魂。研究院将继续致力于培养更多非遗传承创新技术技能型人才,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不忘初心,传承红色血脉

7月21日上午,实践团队来到山东省东营市渤海垦区革命纪念馆。在垦利县渤海垦区革命纪念馆,前来参观的群众络绎不绝。大量的抗战文物、照片资料等,讲述了垦区的先辈们抵御外敌侵略、保卫国家安全的光荣革命历史。团队成员在一件件展品前,驻足观望,举目凝视,通过这些革命战争年代的实物,仿佛被带回到了抵抗侵略那段峥嵘岁月。

图为团队成员在渤海垦区革命纪念馆合照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渤海垦区革命纪念馆

历史不会随风而去,未来也不会凭空而来,百年大党的成功密码,就铭刻在革命文物上,展示在革命纪念馆中。“一路走过来,我看到了先辈们敢为人先的革命气魄和无私奉献的开拓精神。向先辈先烈们致敬!”团队成员张亚男感慨道。追寻历史,是为了更好的开拓未来,而在现代化征程中,红色文化作为信仰之基、精神之舵,仍然会作为“星星之火”,点亮新时代的灯。

 

大河奔涌,奏响新时代澎湃乐章

721日下午,调研团队来到了黄河入海口,跟随总书记的脚步,探寻油城的湿地保护。

图为团队成员在黄河入海口合照

在黄河入海口,调研团队对湿地保护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把保护黄河口湿地作为一项崇高事业”,已经成为东营自上而下的一项共识。调研团队了解到,山东东营黄河口湿地正成为我国沿海最大的新生湿地自然植被区。在这里,每年有600余万只鸟类繁殖、越冬和迁徙,有“鸟类国际机场”的美誉。

团队漫步黄河故道天然柳林,看鸟栖枝头,看鸭群戏水,大自然铺面而来的清新,给团队成员一种“人在画中游”的感觉。景区导游介绍说,“红柳是一种抗盐碱、抗旱涝、防风固沙的优良树种,非常适合在沼泽湿地中生存。”独特的生态环境,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创造了黄河入海口独特的湿地文化和旅游资源。

 

油城传歌,对话老一辈石油人

7月22日,团队成员有幸采访到了油田老一辈的石油工人张广景爷爷和苏焕荣奶奶。他们刚这里的时候,东营还是一篇盐碱荒滩,一群来自五湖四海、吃苦实干的建设者们,硬是在一片盐碱荒滩上建起了我国又一个大油田。“那个时候条件很差,吃水都很困难,油井上机械化程度低,靠的都是人工。”回望那段岁月,“苦”是他们最深刻的记忆。团队成员在张爷爷和苏奶奶的讲述中,仿佛又回到了那段热火朝天的峥嵘岁月。

张爷爷感叹,作为从苦中熬出头的工人,他更真切地感受到党的哺育和如今生活的来之不易。团队成员张翰彬在采访后说道,“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将石油传承和延续下去,为社会做出大贡献。”

图为团队成员采访老一辈石油工人

 

通过走访调研,实践队员们见证了黄河沿岸经济文化发展的厚重历史,意识到了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非一日之功。新时代青年应以锲而不舍的意志和脚踏实地的状态扎根保护黄河的第一线,要坚持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此次黄河流域调研活动使团队成员更加清楚作为新时代青年的初心与使命,在未来的学习中,纷纷表示会更加努力的学习好专业知识,用自己的专业保护我们的母亲河,共同为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撰稿:花会娟;审核:隋学智)


2019-2023 青岛理工大学环境与市政程学院 版权所有

地址:青岛市黄岛区嘉陵江路777号  邮编:266520  电话:0532-85071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