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充分发挥学科专业优势,把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作为首要任务,引导学生运用所学专业服务社会,7月20日-8月11日,由张峰鸣、侯文鑫、赵晓丽、韩泽坤、赵雪、崔茁、张广岩、李建凯、赵玉莹、葛保威等同学组建“暖通专业硕博实践团”,对接潍坊市潍城区中心敬老院、潍城区正德公益服务中心,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发挥研究生暖通学科专业优势,聚焦“空巢老人”用光及用暖环境健康,围绕健康用光、科学用暖与“老年病”预防开展社会调研、科学宣讲;针对“空巢老人”健康需求、住所需求开展室内光、热舒适环境优化改造服务。

开展夏季调研,感受乡村发展。在潍坊市潍城区正德公益服务中心的带领下,团队前往槐埠村街道、潍城区“正德暖屋”、潍城区老年人日间活动服务中心等20余处敬老院、孤老家庭、老年活动中心开展温情走访、亲情陪伴、热情帮扶等志愿服务,深入了解政府支持的乡村敬老院和典型关爱老人项目发展情况和现状。走访10余位“空巢老人”住所,了解老人健康状态,开展光、热舒适环境考察与需求调研,为不同“老年病”的“空巢老人”定制居所环境改善方案。

公益中心理事长向团队成员讲述槐埠村情况 团队成员走访槐埠村老人
实地数据测量,科学优化帮扶。为了更好的帮助定制居所环境改善方案,团队成员借助温湿度自记仪、照度计、风速仪等环境测量仪器在“正德暖屋”、潍城区于河街道敬老院进行为期一周的数据实测。结合人工环境学科特点,通过设备实测居住环境参数,并对敬老院管理、护理人员和居住老人进行口头访谈与问卷调查。
在初步分析数据发现,敬老院和暖屋项目在环境温湿度、区域吹风感和环境照度方面均存在一定的环境优化提升空间,同时房间内环境布置、灯光照度、空调设定参数均存在着不科学的因素,在了解现有情况的基础上,对现有老人居住环境进行调研分析,并提出一定改进优化措施。

团队成员向敬老院院长介绍采样方案
优化环境布局,助力老人健康。针对于实测数据和主观感受反馈存在的部分问题,团队成员查阅相关文献、标准和数据,结合老年人心理健康和特殊情感需求向敬老院等提供优化方案。根据JGJ 450-2018《老年人照料设施建筑设计标准》对养老机构光热环境相关参数规定和建议,同时对实测数据进行整合分析后发现空调设备房间整体温湿度符合要求,但存在人员活动区明显吹风感问题,团队采取调整床位位置和增加导流板进行改善。针对患有关节病等慢性病老人居住环境,存在室内温度高于标准规定设计温度,团队调整室内布局及采冷设备后对室内环境气流组织及室内温度环境条件有较大改善。实测数据反馈敬老院和正德暖屋环境照度均满足标准要求的150-200lx,照顾少部分患有眼部慢性病且有阅读习惯老年人的特殊情感需求,增加采用局部照明的阅读角改善局部照度条件。

团队成员在敬老院进行环境测量与优化
开展健康宣讲,共创老年宜居未来。团队成员时隔半月再次来到调研地点,参观体验改造后的室内环境并进行老年居住环境健康宣讲。正德暖屋的刘奶奶指着自己的手部关节,因为关节病不敢吹空调,公益组织新买的摇头扇给奶奶带来了夏日的凉意。团队成员通过讲解光热环境对老年人身体健康产生危害实例、相关空调设备使用方法和科学参数设定以及日常避暑小常识等方面进行学科宣讲。敬老院张爷爷在宣讲会后回访交流道:“非常感谢你们来进行宣讲,带来了科学的建议,我们文化不高,但能感受到你们真心为我们身体健康做了很多工作。”
团队成员在敬老院回访与老人聊天
本次调研团队依靠学科优势帮助地方“空巢老人”改善居所环境条件,获得了地方政府、街道敬老院和社会公益组织的一致好评。“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通过社会实践,团队成员们感受到老年人的幸福晚年离不开政府支持、社会帮扶和科技进步,更加坚定了团队成员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事业尽绵薄之力的决心。团队成员纷纷表示,在今后要弘扬尊老、敬老和爱老的传统美德,更要学好专业、用好专业、发挥好专业特长,用理想点燃星星之火,用专业奉献照亮希望,服务社会“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的共同愿望,共同为老人创造幸福的晚年生活。(撰稿:孙川 审核:隋学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