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妇女工作 >> 工作动态 >> 正文
序号
部门
姓名
题目
1
机关二
牛景轶
给儿子的一封信
2
机械学院
王静
光芒
3
土木学院
宋华
孩子请你带上微笑,再次出发
4
李昕
回家
5
体育部
钟霖
家书,儿子
6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阮兰芳
写给女儿
7
外国语学院
柯莉
每个人的生活都不能复制粘贴
8
招生与就业委员会办公室
杨波
每一个读书的日子都是值得被珍惜的
9
张大英
一起读书营造书香家庭
10
教科研
王炜
一封家书
11
张瑾
写给即将步入小学女儿的一封信
12
外国语学院'
孙佳
在爱中善于管教
13
经贸学院
曹梓珞
我和我的女儿
14
刘志燕
拿什么传承给你,我的孩子?
15
机关三
赵卫英
一封寄不出的家书—写给天堂的母亲
16
陈燕
一畦韭菜
17
孔祥兰张海英
拥有孩子的学习
18
阅读:为生命寻找出口
19
刘心芝
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
亲爱的武杰:
你好!再过几天就是你的9岁生日了,我想把这封信作为生日礼物送给你,或许有些内容你目前还不太理解,相信不久的将来你会就信中的观点和妈妈展开讨论。无论其中观点你是否都能接受,妈妈仅仅想以这种方式在你成长的道路上做些引导,分享一下自己的人生感悟。
关于学习:学习,是你现阶段的中心任务。妈妈觉得你是一个学习能力很强的孩子,学习对于你不是一件难事,但是妈妈更希望你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因为只有兴趣才是支撑一个人坚定走向自己的目标,无畏艰难险阻的真正动力。尤其学习是终身的事,不是读完大学走上工作岗位就不用再学习了。唯有兴趣,才能让学习陪伴你的一生。当你阅读一篇美文,写出一篇优美的作文,解出一道数学难题,掌握一句英语语法,感觉到由衷的喜悦,仿佛一顿美餐带给你身心通泰时,你就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了。妈妈不向你灌输“学海无涯苦作舟”的思想,因为觉得苦,那是没有找到学习的乐趣。当你真的热爱学习,体味到学习的乐趣时,根本不觉得学习有多苦。学习是通向世界的桥梁,当你掌握的知识越多,你会发现这个世界越广阔,呈现在你面前的会是丰富多彩的无限可能。
学习的目的是什么呢?经常看到家长这样教育孩子:指着路边扫马路的环卫工人对自己孩子说:“看,小时候不好好学习,长大只能去扫马路!”这样对吗?显然不对,首先每一个劳动者都应该获得应有的尊敬,劳动本身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你可能会想,既然如此,还辛苦学习什么呢,初中毕业去扫马路应该就没问题吧,妈妈你真的不介意我去扫马路吗?我当然介意,但是我介意的不是你去扫马路让我和你爸爸多么的丢脸,而是介意你的人生多么的无可选择,你除了去扫马路没有可供谋生的其他技能,你的工作就是你糊口的唯一手段。你只是生存着,而不是真正的生活。学习可以给你更多的选择权,你可以选择一份你真正热爱的工作去做,全身心地投入你感兴趣的事业中,工作不再仅仅是你养家糊口的手段,而是让你获得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途径。正如我国火药专家王泽山院士所说:“我这一辈子只做这一件真正感兴趣的事!”王院士82岁的高龄依然奋战在火药技术界,并且甘之如饴,能始终只做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这是多么极致的人生呀!
所以妈妈希望你,既要低下头来认真扎实的学,也要时常抬起头来仰望星空,寻找学习的乐趣和目标。妈妈发现你对地理和交通很感兴趣,课余时间可以多看看这方面的书籍,假期和爸爸妈妈到各地走走看看,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说不定以后就是现代版的徐霞客啦!
关于生活:很多人教育子女:“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奉行先苦后甜的原则,妈妈并不这样认为。人生是短暂的,青春是有限的,我们应该把握生活中的每一天,用善于发现美的眼睛,用敏锐感受美的心灵来享受每一天的美好。在每一天的平淡生活中发现、制造乐趣和惊喜,在条件和时间允许的情况下,让每一天都变得有情有趣,比如,圣诞节一家人围着圣诞树拆礼物盒子,打开每一份惊喜;端午节给孩子带上五彩绳,一起包粽子,讲讲屈原的故事;中秋节把餐桌摆在阳台上就着月光吃大闸蟹,摆上一盏菊花水,一杯桂花酒;春天一定要去海大赏樱花,夏天去中山公园看看荷花,秋天在八大关里走走欣赏灿烂夺目的满地金黄银杏叶,感受秋的丰厚;冬天下雪时一定记得打场雪仗,让自己的手指和心灵都感受一下冬的严寒,从而变得更加坚强。在什么节日也不是的日子里,吃块牛排,也要装饰好餐盘,铺上餐布,摆上刀叉,美美地吃上一餐。有人会问:“做这么多表面文章,整得仪式感这么强有什么用呢?”当然有用了,谁也没有义务要透过你邋遢混乱的表面去挖掘你沉稳、细腻、富于条理、热爱生活的内在。所以要精致地打理好自己的每一天,享受生活所赋予你的美好。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孩子有能力创造幸福生活,享受生活。
关于阅读:阅读,对每一个人都很重要,无论孩子还是成人。通过大量的阅读,提高语文阅读理解题的准确率,提升写作水平,提高语文整体成绩,这只是阅读的低层次效应,更重要的是阅读是理解人生的重要途径。但是阅读什么内容呢?妈妈给你的建议是,不要总是阅读快餐书籍,比如杂志、童话故事、如何快速成功等等这类书籍,而是要大量阅读经典。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必然有其卓越之处。刚开始阅读经典的时候,可能会找不着感觉,觉得很吃力,慢慢读上两三本,你就沉浸其中了。当有一天,你觉得阅读名著让你觉得很愉悦,你就感受到阅读的最高层次享受了。妈妈看你现在的作文,感觉语言表达已经流畅了,但是思路不够宽广,还停留在就事论事的阶段,我觉得这是阅读量太小的缘故,希望你能抓住现在还比较充裕的业余时间加大阅读量。妈妈爸爸也会放下手机、关上电脑,和你一起阅读,一起感受经典的永存魅力。
祝武杰健康快乐!
多年以前,我是东北农村里面一个粗丫头,头发乱蓬蓬,皮肤漆黑。头一年哥哥初中毕业,考上了中专远行,这对我是个刺激。我想上大学,也想去很远的地方,于是开始努力学习。那年六月参加中考,以我们镇最好的成绩被市一中录取。在此半年前我爷爷去世,留下一条黑涤纶裤子,妈妈给我改了改,又帮我做了一双懒汉布鞋。于是我背起行囊,一个人去城市里开始独立的生活。那一年,我15岁。
我父母一直对城里人颇有微词,认为城里人小气,爱面子,自私且贪小便宜。这样的负面认识,来自于他们在城里的几个亲戚。这几个亲戚每次来我们村都跟我们要小米,玉米碴子,要地里出产的青菜。自然,父母的认识也影响了我。但在后来的相处中,我的高中同学们,以及他们的父母,完全改变了我对于城里人的看法。我认识的第一个高中同学是阿卡,身材颀长,面目清秀。军训时她主动和我说话,她笑我,说:“皮肤那么黑,牙齿却那么白,像非洲人。”
今天早晨坐在公交车上,突然想起这些,眼眶就湿了。想起高中三年那些温暖的日子、那些温暖的人。因为你们,给了我这么多年,一直支撑我行走和成长的信念。
阿卡是我所有高中同学和朋友里面,最让我怀念的。她会在我生日时带饺子给我吃,还带我回家,给我看她收藏的服装标签、做的手工、写的文章。他们家不大,但整洁温馨。阿卡妈妈贤淑、温和,个子高高的,做饭很好吃。我周末去她家的时候,阿卡会让我睡她的小床,她自己却睡地板。
去城里念书之前,我从来没穿过毡子底的棉鞋,一直穿胶皮棉鞋。上初中时,看班里女同学穿毡底棉鞋很好看,回家跟妈妈要,被她狠狠地痛骂一顿,最后还是买了一双胶皮棉鞋完事。那时候,一双毡底棉鞋要5块钱,而一双胶皮棉鞋只要3块钱。每年地里的产出,除去年初的投入,就所剩无几。家里的经济一直是捉襟见肘。到城里以后,一切必需品包括鞋袜,内衣,都要自己买。我母亲不太会照顾人,她只是会说:“你自己去买吧,花钱别让你爹知道。”所以高一的冬天去买了一双朝思暮想的毡子底棉鞋,可我都不知道要买合脚的,买了一双43号的。鞋子太大了,穿到脚上咣里咣当。一次去阿卡家时,阿卡妈妈把我的鞋子放在暖气片上烤。她居然不嫌弃我的鞋子脏,从里面把鞋垫拿出来,还心疼地说:“这孩子,鞋垫都这么湿了,穿着多不舒服。”当时,我心里又惭愧、又感激。默默地想,我只是一个一名不文的穷孩子,脾气坏,还很不懂事。我除了能给你们添麻烦,什么都不能给你们做……我第一次知道,有一种人,对他人可以不求回报地付出,可以关爱可以包容可以理解可以原谅。这是你们身上的光芒,从那时起,就种到我心里。
高中三年,发生很多事,我和阿卡一起经历了很多。高考发挥失常,去看成绩时,阿卡和我的分数都不理想。两个人交了钱,托学校去省里查分数。那个下午下着大雨,阿卡骑着自行车,驮着我在雨里穿行,街上流淌的雨水没过了我们的膝盖。在那以后的人生中,再没有在那么大的雨水里面走过。很遗憾,从省里查来的成绩没有变化,我的分数只是刚过本科线,被一所一般大学的机械专业录取,阿卡则没有考上。那个暑假的某一天,我到山上的西瓜地里和父母一起干活,下午回家时,居然看见阿卡站在我家院子里等我。她穿了一条浅蓝色的裙子,淡雅而遗世独立。阿卡是特地来给我送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她一定是心情灰暗的,但是不表现出来。离开家的那天早晨,阴雨绵绵,妈妈把我送到阿卡家里就走了。我父母从来没有出过远门,也不舍得放下家里的活计。当晚,我住在阿卡家里,她父母帮买的火车票,她爸爸送给我一双旅游鞋,第二天早晨打车送我去车站,和一些其他的同学送我上了火车。
大学四年里,有一半的时间我过得无比灰暗和窒息。我想,我是一直在黑暗中自己摸索。我四处找寻,但再未找到一个气质清朗,身上散发着光芒,能给我刺激和鼓励,能给我指路、带我前行的人。专业课学得一塌糊涂,因为没有人告诉我学习这些是为什么。几个老师告诉我,等到时候就知道了。所幸后来考上了研究生,来到山东一座海滨名城。
读硕士的时候,有幸遇到一位良师,把我这块厌恶专业课的“顽石”改造成了一个热爱且擅长科研的好学生。因硕士期间表现出色,恩师推荐我毕业后出国读博士。毕业后又回到硕士就读的大学教书。很多年就这样过去了。
阿卡高考失利后复习了一年考上了一所金融高专,之后又自考了本科。毕业后分配到家乡一家银行上班,工作和生活都风生水起。高中时候阿卡的梦想就是做一名教师,却没能遂愿。而高中毕业时死活不肯报考师范院校的我,却成为一名人民教师。于是我和她说:“你从前想当的教师,我替你当了。”于是她拊掌大笑。
在如今的单位工作,也曾有过很多不如意,想离开。直到有一天,读到《金刚经》上“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心里就豁然开朗。鉴于我大学时代的灰暗经历,我希望我的学生可以快乐地学习和生活。如果我的努力,除了讲授课本知识,还能够启迪他们的智慧、适时为他们指引一下道路,并且把阿卡一家人种在我心里的光芒投射到他们心里、培养他们心里利他的因子,我愿足矣。
孩子考虑,希望他将来能有一个更丰富的人生,但是这么做恰恰是南辕北辙,孩子在面对这一切时,心理上感受到的反而是拒绝。因为对于孩子来说,大人其实是在换一种方式表达对眼前的自己的不满”。父母对孩子的过度期待使得父母与孩子都陷入深深的焦虑中。2017年5月,在母亲节来临之际,UC大数据发布了中国首份《中国妈妈“焦虑指数”报告》。报告显示,妈妈焦虑指数排名前十的城市均为一二线城市,其中最焦虑的是上海妈妈,以超70的焦虑指数高居榜首。因此,中国父母首先要做的就是放下焦虑。其次,中国父母必须要自己幸福。传统的中国家庭中,很多母亲为了孩子牺牲了自己的事业与爱好,期待孩子的成材能够弥补这些遗憾,这本身就是一种过度期待。佐佐木正美认为幸福就是对事物怀有感恩之情的喜悦,大人必须要自己幸福,才能够让孩子幸福。自己不幸福,却要把孩子养育成一个幸福的人,这是不可能的。把育儿当作一种快乐和幸福的人,才能养育出真正幸福的孩子。
近日,一位中国人民大学毕业近二十年的学生伍继红,如今却沦为极度贫困人群的遭遇,引起了社会的广泛讨论,同时也引发了我们的思考。像伍继红这样毕业于名牌大学的高材生,最后竟然生活得极度贫困,身为高校教育工作者也同为孩子的父母,我们应当认真思考这个问题:到底什么是教育?当今世界飞速发展,我们到底应该教给孩子什么,才能使他们在这个变幻莫测的世界幸福生活?
到底什么是教育?千百年来哲人学者思考着这个问题。我想关于教育最诗意的定义莫过于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他的书中《什么是教育》写道的:“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而我认为对家长最具指导意义的关于教育含义的解读是日本的佐佐木正美在其《关注孩子的目光》一书中说道的:“教育是为了让孩子学会笑和谢谢。笑的能力和感恩的心,会让孩子拥有自我提升与修复的正能量,过上幸福独立的生活。”很多父母以为,只要在家里严格管教孩子,就可以把孩子培养成一个有教养的人;以为只要知识丰富了,音乐技能或运动能力突出,就是一个出色的人。但事实并非如此。从伍继红的例子可以看出知识只是生活的一部分,即使上得了名牌大学,也不能保证能够在飞速变革的世界中立足。
世界在过去的150年,可以说世界的变化日新月异。世界发展得到底有多快?科学家告诉我们,在我们现在生活的世界中,每24个月左右,计算机的运行速度就会翻倍,但相比之下,通过数百万年创造出的人类的生理机能在漫长的15万年里变化却很小。我们的生理机能显然落后于时代。教育专家认为2016年最迫切需要的的十种工作,2006年时根本不存在。我们必须教导现在的学生,毕业后投入目前还不存在的工作,使用根本还没发明的科技,解决我们从没想象过的问题。今天我们的孩子到底需要什么,不仅仅是每个教育工作者要问的问题,更是我们父母要问的问题。
最近关于教育的话题,给我深刻震撼及深深思考的就是朱春光导演的纪录片:《“德国制造”的孩子》。在纪录片中,德国幼儿园的教育理念是基于孩子的兴趣进行知识的传输和信心的传递,帮助小朋友将来能融入到社会和生活。每个人会说:“我可以做到”,只有这样将来才能成为自己生活的主人。他们会热爱生活,他们的特长会得到更好的发展。他们教给小朋友,生活不会一直都美好,但生活终会美好的,最重要的是保持对生活的热爱。
与德国教育理念相悖的是我国父母对孩子的一种过度期待,表现在上学前就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兴趣班,而不管孩子是否喜欢;上学后,还要上各种补习班,导致许多孩子睡眠严重不足。父母总是一边爱孩子,一边把自己的期待、愿望强加到孩子身上,形成一种过度期待。著名心理学家里欧坎纳认为:“父母对孩子的过度期待或许是出于爱,为孩子考虑,希望他将来能有一个更丰富的人生,但是这么做恰恰是南辕北辙,孩子在面对这一切时,心理上感受到的反而是拒绝。因为对于孩子来说,大人其实是在换一种方式表达对眼前的自己的不满”。父母对孩子的过度期待使得父母与孩子都陷入深深的焦虑中。2017年5月,在母亲节来临之际,UC大数据发布了中国首份《中国妈妈“焦虑指数”报告》。报告显示,妈妈焦虑指数排名前十的城市均为一二线城市,其中最焦虑的是上海妈妈,以超70的焦虑指数高居榜首。因此,中国父母首先要做的就是放下焦虑。其次,中国父母必须要自己幸福。传统的中国家庭中,很多母亲为了孩子牺牲了自己的事业与爱好,期待孩子的成材能够弥补这些遗憾,这本身就是一种过度期待。佐佐木正美认为幸福就是对事物怀有感恩之情的喜悦,大人必须要自己幸福,才能够让孩子幸福。自己不幸福,却要把孩子养育成一个幸福的人,这是不可能的。把育儿当作一种快乐和幸福的人,才能养育出真正幸福的孩子。
作为父母我们都爱孩子,希望孩子成材。但对孩子仅仅有爱是不够的,还要有正确的教育,因为错误教育比不教育更糟糕。我们应该借鉴德国与日本的教育理念,放下焦虑,告诉孩子:“生活不会一直美好,但是生活终将美好,最重要的是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当你遇到挫折时,我们会一直在你身边支持你,孩子请你带上微笑,再次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