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专业规定毕业生所应达到的能力(即毕业要求)有哪些?
毕业生毕业时应达到以下12个方面的毕业要求:
(1)工程知识:通过数学、自然科学、环境工程基础科学以及水、大气和固体废物处理等专业课程的学习,掌握以上所学知识,具备解决复杂环境工程问题的能力。
(2)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工程科学及环境监测、水污染控制工程、空气污染控制工程等专业课程的基本原理,识别和表达复杂环境工程中的关键环节及主要问题,并能通过文献研究获得有效结论。
(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通过专业知识学习,针对复杂环境工程问题能够提出解决方案,设计满足水、大气和固废处理需求的工艺单元及工艺流程、工艺系统,并在设计过程中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
(4)研究:能够基于所学的环境工程相关科学原理,采用科学方法对环境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包括选择研究路线、设计实验方案、正确采集数据,并能对实验结果和数据进行分析和解释,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5)使用现代工具:掌握环境工程专业相关的科学仪器、信息技术、现代工程工具和应用软件,能够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专业设备、现代工具和和信息技术对环境工程中的复杂问题进行分析、预测和模拟;能够理解相关技术手段的局限性。
(6)工程与社会:能够了解环境工程专业及相关领域的技术标准、知识产权、产业政策和法律法规,理解不同社会文化对环境保护的影响;能分析和评价环境工程专业工程实践和技术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和文化的影响,以及这些因素对环境工程专业工程实践、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及相关项目实施过程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7)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理解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内涵;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复杂工程问题的专业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能够站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评价环境工程相关项目和产品可能对人类和环境造成的损害和隐患。
(8)职业规范:有正确的价值观,理解诚实公正、诚信守则的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并能在环境工程及相关项目的实施中自觉遵守;理解环境工程师对公众安全、健康以及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能够在环境工程项目实施中自觉履行责任。
(9)个人和团队:通过分组实验和实习,能够与其他成员有效沟通,并能在团队中独立或合作开展工作;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并能够组织、协调和指挥团队开展工作。
(10)沟通:能够就环境工程专业问题,以口头、文稿、图表等方式,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回应质疑,理解与业界同行和社会公众交流的差异性;了解环境工程专业的国际发展趋势、研究热点,理解和尊重世界不同文化对环境保护事业的差异性和多样性;能就环境工程的专业问题,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的语言和书面表达能力。
(11)项目管理:掌握环境工程项目中涉及的管理与经济决策方法;能够在实践课程学习中应用工程管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在环境问题解决方案和工程设计中考虑经济因素。
(12)终身学习:能在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认识到环境及相关领域自主和终身学习的必要性;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包括对环境工程项目实施中出现的技术问题的理解能力,归纳总结的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等。
30.本专业的课程体系
课程设置学时、学分比例
专业认证标准课程类别 |
最低学分要求 |
占总学分百分比(%) |
认证 要求 |
自评 |
必修 |
选修 |
必修 |
选修 |
小计 |
|
数学与自然科学类 |
34 |
0 |
19.4 |
0 |
≥19.4 |
≥15% |
合格 |
工程基础、专业基础与专业课程类 |
工程基础 |
19 |
P1 |
10.9 |
P1/175 |
≥10.9 |
≥30% |
合格 |
专业基础 |
9.25 |
P2 |
5.3 |
P2/175 |
≥5.3 |
专业课 |
15.5 |
10 |
8.9 |
5.7 |
14.6 |
小计 |
43.75 |
P1+P2+10 |
25 |
≥8 |
≥33.0 |
工程实践与毕业设计类 |
33.25 |
≥4 |
19 |
≥2.3 |
≥21.3 |
≥20% |
合格 |
人文社会科学类 |
40 |
6 |
22.9 |
3.4 |
26.3 |
≥15% |
合格 |
小计 |
151 |
24 |
86.3 |
13.7 |
100 |
|
|
总计 |
175 |
100 |
|
31.本专业的课程
课程类型由数学与自然科学类、工程基础、专业基础与专业课程类、工程实践与毕业设计类和人文社会科学类四类课程构成。
专业开设的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学物理、普通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有机化学。
专业开设的基础类和专业类课程(重点)主要包括工程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类课程。其中,工程基础类课程包括大学计算机、C语言、工程制图、工程力学、流体力学A、电工基础;专业基础类课程包括环境工程原理、环境监测、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环境学导论、环境生态学;专业类课程包括水污染控制工程、空气污染控制工程、物理性污染控制技术、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环境影响评价、环境规划与管理等。
专业开设的工程实践类课程主要包括实验、设计和实习。其中,实验包括物理实验、环境监测实验和环境工程实验技术;设计包括水污染控制工程、空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环境工程原理等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论文);实习包括环境监测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
专业开设的人文社会科学类通识教育课程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大学英语、大学体育、形势与政策、军事理论课、创新创业基础、就业指导、大学生心理健康、职业生涯规划等。
32.我校和学院对优秀生源有哪些奖励或激励措施?
为吸引优秀生源报考本校,提高本校的社会知名度,鼓励优秀学生奋发成才,扶持优秀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学校设立了青岛理工大学新生奖学金,用于奖励高考成绩优异并以第一志愿报考本校的新生,学校根据《青岛理工大学奖学金管理办法》,专门制定《青岛理工大学新生奖学金评选细则》。学校设有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省政府奖学金、校长奖学金、校董会奖学金、宗倬章先生奖学金、社会奖学金、优秀学生奖学金及单项奖学金等各级各类奖助学金,学生覆盖比例达40%左右。
为了保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大学的日常学习和生活,学院建立完善经济困难学生档案,协助学校资助管理中心做好国家助学贷款工作,制定了《青岛理工大学经济困难学生资格认定管理办法》,对经济困难生实行动态管理,每学期初对经济困难生档案进行复核调查和调整,保证经济困难生档案的准确、公正。
33.学院和学校提供了哪些学生指导措施?
(1)新生入学教育
每个新生班级配备2名班主任助理员,组织校长第一课及院长第一课,对本专业新生进行专业认知专题教育,帮助学生全面的了解学校、了解本学院、本专业;开展安全教育讲座,举行安全教育培训,增强学生安全意识,共建平安校园;主管教学副院长对关于教学管理的相关规定及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学分、考试要求、毕业要求、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等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毕业要求,明确课程学习与毕业要求达成的关系;主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为学生解读青岛理工大学学生手册,让学生了解学校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各方面要求和制度。
(2)课程学习指导
为保证教学质量,使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任课教师在专业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进行指导,重点包括指导学生对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毕业要求的理解以及对专业学科基础理论、专业前沿等知识、技能和素质的综合提高。在课堂教学中和平时教育中,专业教师还对课程的教学大纲进行解释,向学生说明毕业要求、指标点、课程教学目标、课程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此外,还聘请校外企业或有专业工程背景的专家担任兼职教师,指导学生环境工程的实习和毕业设计环节。
(3)学业导师制
推行本科生学业导师制,形成具有特色的导师指导模式。学院为环境工程专业每个班级配备2名学业导师,在学业规划、选课指导和就业指导等方面给予指导,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学业导师制的实施,使学生的学习目标更加明确。
(4)科技导师制
为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校制定了各项制度和管理办法(《青岛理工大学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管理办法》、《青岛理工大学学生素质评价办法(试行)》、《青岛理工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学分认定管理办法(试行)新》),学院制定了《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本科生科技导师制实施办法》、《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关于成立创新创业工作协调小组的通知》、《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创新学分认定办法文件》等各种制度,鼓励专业教师作为科技导师指导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课外科技创新创业和竞赛活动。
(5)选课环节指导
新生入学后,学院给学生发放选课指南,教务处于每学期末发布选课通知,教学秘书、辅导员及时向学生传达选课通知,教务处于选课前举行全校选课指导和咨询活动,指导学生进行选课。在学生选课前,学院专门安排系主任或系主任对学生进行集中宣讲与指导,介绍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计划、专业课程设置、选课管理系统操作流程等,使学生理解选课的要义,并按细则要求进行选课,切实保证学生选课的计划性和均衡性。
(6)考研指导
为了调动学生考研的积极性,减少盲目性,学院每年组织考研指导与动员会,由学院领导、辅导员、系主任以及在读研究生,分别介绍学院和本专业每年的考研情况、国内主要高校和科研院所本学科的研究进展,与本专业相关的主要研究方向和考研经验与体会,使准备考研的学生能结合自身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校和学科方向,提高考研针对性和成功率。
(7)社会实践
学院大力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注重在实践中深化青年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学院要求大一至大三期间每个学生寒暑假至少参加一次个人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可自主选题,进行社会调研,并提交实践报告。我院每年暑期组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志愿者活动,结合专业特点,学生自主选择实践内容和主题,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全面素质,并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