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b.qdqss.cn/html/qdwb/20170902/qdwb269251.html
提起广兴里,很多人会觉得陌生,但是说起马家拉面、秦晋小吃,想必很多人脑海里一下子有了地图定位。没错,孕育着各种美食的广兴里从占地面积、住户数量、年代久远等各方面,都是青岛之最。昨天,记者从市北区获悉,在违建拆除后,计划复兴广兴里,在百年里院内建设里院博物馆。
探访老住户盼望恢复原貌
昨天下午2时,记者来到海泊路56号广兴里里院。由于176户居民大部分搬迁,仅留几户居民还在居住,秦晋小吃也已搬离,这里已经没有往日的热闹场景。原本被低低矮矮的趴趴屋占据的大院,违建全部拆除,四面墙围合的小广场开阔了,里院的原貌也再次重现。 75岁老人吴金霞从上海路的住处专程赶来,看到老房子很感慨:“邻里关系特别好,我当了9年楼长,2003年生病吐血,院里所有的邻居都到了,住院29天轮流给我送饭。 ”对于大院里的邻里情,老人打开了话匣子。说起最大的愿望,老人一口道出:恢复原貌。
市北区即墨路街道城管科工作人员王鸿波说,建于1897年的广兴里主要是木质结构,西面墙是德占青岛时期中国人修建的,典型特征便是月牙门。后期又修建了另外三面墙,其中东面墙有无声电影院,因为主要播放卓别林电影,北面墙有知名的明星照相馆。 “做生意最有钱的人都住在广兴里的一层,其次是二层、三层。1930年前后是广兴里最辉煌的时候,堪称是‘台东商贸街’,院子里卖什么的都有,比现在的劈柴院还要热闹,到1940年就开始衰败了,后来企业职工等入住,院子住户越来越多,有了违建。 ”王鸿波说。
修复拆除违建还原里院原貌
2015年,即墨路街道启动棚户区改造,其中就包括了广兴里。王鸿波还记得,当时的里院最宽的过道不过2.5米。由于年代久远且主要为木质结构,广兴里存在着易失火、易坍塌的风险隐患,历史上也曾数次失火。为确保周边居民安全,留住城市记忆、扎实做好历史建筑保护,市北区即墨路街道大力开展整治工作,拆除院内后期违建1500余平方米,并对楼体进行修缮加固。截至目前,共修复烧毁屋面300平方米,修复围栏260米,在损毁路面铺设条石约1600平方米,加固木质结构20余处。今年城管执法人员在拆除院子里的违建房后,又铺设了里院标志性的长条石。
目前,建筑面积达4000平方米的广兴里修复工作正在进行中。即墨路街道专程找到青岛理工大学做鉴定,结果发现里院的通梁是松木,因年久失修被腐蚀,东面墙有一半的面积因失火损伤严重。“我们会对失火部分进行修复,并对里院进行结构性修复和加固,并保留院内的一口老水井。”王鸿波介绍,预计在9月底广兴里将在院子里开设里院摄影展或学术交流活动,为青岛里院修复营造氛围和引起关注。接下来,广兴里将转交市北区历史记忆片区管委会,将以修旧如旧为总方针,在广兴里建设里院博物馆,并丰富其他业态,让老青岛人可以来逛街里。
计划为里院建档老人口述历史
青岛里院形成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是岛城特有的传统民居。兼具西方规划模式与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里院,不但具有建筑艺术价值,更是城市记忆的承载者,蕴含着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市北区即墨路街道现存100余处里院建筑,占地总面积达86000余平方米,分为住宅、办公场所、旅馆、商住两用等多种用途。除了广兴里,其他的里院也在陆续修复中。即墨路街道还在征集80岁以上老居民的口述,让他们来说一说印象中的里院是什么样子,有哪些难忘的记忆。截至目前,2000名老居民参与口述录制,现已收集录像297段,照片461张。
除此之外,为里院忙碌的还有青岛理工大学建筑历史研究所教研团队,所长赵琳教授带领着建筑学的学生们正在为14个街坊、超过30个里院建档案。据悉,青岛里院将开始申报历史建筑,青岛理工大学建筑历史研究所同青岛市规划局、青岛市规划院进行合作,着手为里院开展为期两周的调研实测工作。赵琳介绍,调研里院是个难啃的“硬骨头”,因为每个里院的情况各不相同,此次更是首次为里院建档,学生们要一起完成基础的测绘、搜集基础信息、拍摄现状照片等工作。 “这次调研不仅是我们教学实践的机会,更是对青岛这座城市的服务,希望对未来青岛里院的保护、修缮作出一定的贡献。 ”赵琳说。 青岛晚报/掌上青岛/青网 记者 于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