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epaper.qingdaonews.com/html/qdrb/20131128/qdrb655108.html

□本报记者 赵 笛 文/图
一位77岁的德国老人,对青岛建设倾注了他的热情。在跨海大桥、海底隧道等大项目的建设中他多次贡献智慧,而迎宾馆更换的瓦片和瓷砖,最早也是由他背回德国,找到原厂并把重新生产出的样品带回青岛——
初冬的寒风中,77岁的德国人魏特曼踩着脚手架爬到青岛市迎宾馆的最高层,迎宾馆的烟筒开裂了,如何进行修补,他要实地看一看。
作为国际建筑物维护与古建筑保护科学技术协会(WTA)主席,魏特曼这是第二次参与中国德式老建筑的维护,上一次还是在上世纪80年代参与上海的一座德式建筑修复工作。
维护老建筑是魏特曼在自己专业领域内的一个分支,作为混凝土材料学与工程领域的著名学者,他现在的头衔有三个:青岛理工大学特聘教授、德国埃迪菲卡研究所所长、俄罗斯国家工程院院士。
魏特曼在青岛理工大已经工作了12年,在青岛高校院所工作的高级专家中,他是年头最长的一位。在青岛的许多大型工程项目中,人们已经越来越习惯于看到这个德国老头儿的身影。
他在青岛干了12年
2013年11月24日,“蓝色经济区工程建设与安全”协同创新中心在青岛理工大举行了成立仪式,这也是山东省首批协同创新中心,中心主任就是魏特曼。
魏特曼刚来中国的时候,说中国的科研人员总爱自己研究,不喜欢和别人联合。现在他说从国家到科研人员,越来越重视联合的重要性了。这个协同创新中心就是一个很好的机构。
成为山东省首批协同创新中心,这也是对魏特曼在青岛理工大12年付出的一个肯定。
2001年,魏特曼在北京进行学术报告,报告完后被参会的青岛理工大学领导请来青岛。环境优美的城市,像极了慕尼黑啤酒的青岛啤酒,让他对这座城市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002年,我退休后面临选择。”魏特曼说当时有欧美的高校邀请他,国内包括同济大学也邀请他,但他选择了青岛理工大,“我觉得在这里,更能让自己施展才能。”于是,魏特曼和青理工签了三年的协议,每年在这里工作三个月左右。但他也没想到,这样一干就是12年。
2009年,他获得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友谊奖”,2010年,他又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合作奖”,今年,他还成为“山东省荣誉公民”。在青岛的外籍专家里,他是独一份儿。
他的研究国内领先
“这几年,我每年会来四五趟,一次在青岛待10到15天。”魏特曼说,他的主要工作就是教好学生,“我有一个学生现在已经是德国的洪堡学者,等他回来,会进一步增强我们专业的实力。”魏特曼说起自己的学生,一脸骄傲。
除了带研究生并帮助他们去国外深造,魏特曼还利用自己的人脉,经常从国外请专家来青岛,给学生们做报告或是举办论坛,让学生们了解国际上最前沿的学术动态。
教学之外,魏特曼还和青岛理工大的同事们一起,在国内率先开展了渗透型涂料用于混凝土表面防水处理的研究,以及复合因素作用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研究。如果说这两个名词听上去很专业,我们只要想想青岛海底隧道如何在大海中不被侵蚀,想想跨海大桥、地铁工程中的那些混凝土工程部分如何能长时间地保证安全,就可以明白这些学术研究的意义所在。
作为重要学术带头人,从市级的“青岛市建筑材料行业技术中心”到省级的“山东省混凝土结构耐久性工程技术中心”,再到国家级的“海洋环境混凝土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在魏特曼的帮助下,青岛理工大也搭建了多层次的科研平台,并在相关领域走在了国内高校的前列。
他曾现身许多大工程
在青岛待的年头长了,许多建筑工程中总会出现魏特曼的身影。
胶州湾海底隧道的建设,他和施工方一起研究关键部位的混凝土配比设计以及耐久性研究,同时带领团队确定了海底隧道耐久性传感器的安装与监测方案。对于海底隧道的监测,这个德国老头很认真地告诉记者,他的目标是100年。
“我们的传感器离建筑表面最近的只有一厘米,主要是监测对建筑材料影响最大的氯离子侵蚀。今年9月份,我们刚采集了一次数据,所有的数据都在安全范围内。”魏特曼告诉记者,有了监测传感器,我们可以对海底隧道外壁受海水侵蚀的程度全面了解,“可以预先作出判断,不用等出了状况再修复。”
另一个让魏特曼牵肠挂肚的事儿,就是最近青岛刚刚启动的迎宾馆修复工程。魏特曼的翻译王鹏刚博士告诉记者,这次青岛迎宾馆“修旧如旧”的方案,魏特曼在其中给出了不少建议。“迎宾馆这次更换的瓦片和瓷砖,最早就是由魏特曼教授背回德国,找到当年的原厂,并把重新生产出的样品带回了青岛。”也正是有了魏特曼这个“使者”,青岛方面联系上了德国的厂家,并购入了和100多年前一样的建筑材料。
采访过程中,迎宾馆那边又打来电话,询问烟筒修复的方案,“修复的砂浆中要加入 ‘引气剂’和 ‘内渗硅烷防水剂’。”魏特曼很专注地说着自己的方案,“对,烟筒开裂有一部分原因是气温太低导致的,这样可以有效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