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14-04/18/c_126406783.htm
一、个人简历
孙海涛,男,汉族,中共党员,1974年8月出生,管理学硕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山东高校辅导员名师工作室主持人。1998年7月至今从事辅导员工作,担任辅导员15年9个月。2007年1月至今任青岛理工大学商院党总支副书记,负责学生教育、管理与服务工作。
二、获奖情况
1.2014年2月,获2013年全国高校辅导员优秀论文评选一等奖;
2.2013年8月,获批山东高校辅导员名师工作室;
3.2013年9月,获2013年山东高校辅导员工作论坛优秀论文二等奖;
4.2012年12月,被评为青岛高校安全稳定工作先进个人;
5.2012年7月,获山东软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6.2011年4月,被评为山东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个人;
7.2009年11月,获2009年度山东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优秀科研成果奖一等奖;
8.2006年9月,获首届山东高校辅导员工作论坛优秀论文二等奖;
9.2003年12月,被评为青岛市学生会工作优秀指导者;
10.1999年10月,被评为山东省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活动优秀指导者。
三、工作情况
如今已是他从事辅导员工作的第十六个年头。十六年来,他早起晚归,辛勤工作,为学生的发展撑起了一片蓝天,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商界精英。同时他也获得了一个又一个荣誉,获批了首批山东高校辅导员名师工作室——“孙海涛工作室”。然而他依然不骄不躁,兢兢业业,对学生工作没有丝毫的懈怠,同事们都称他为“工作狂”,然而他却认为这不是个贬义词,他说,做学生工作就要有吃苦精神,我们多吃点苦,多做点事,学生才能稳健成长于成才。这就是青岛理工大学商学院辅导员孙海涛,一个信念坚定,关爱学生,工作勤奋,勇于创新的辅导员。立德树人,用自己坚定的信念为学生照亮前行的道路
在孙海涛看来,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理想信念教育至关重要。正因为此,孙海涛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作为了工作的首要任务。
理论研究永无止境,源于实践促教育探索工作结硕果
孙海涛认为,要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就必须基于实践,积极开展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理论探索工作。孙海涛在工作中发现,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塑造受到了以微博为代表的网络碎片化、片面化的深刻影响,而传统媒体的影响却日益削弱。同时,当代大学生负面情绪越来越多,控制和管理情绪的能力也越来越差,于是,孙海涛就思考如何才能解决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以及大学生情绪管理等问题,带着这些困惑,他先后承担了省市级研究项目“在大学生中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等5项,在《黑龙江高教研究》、《贵州社会科学》等期刊发表文章20多篇,荣获2013年全国高校辅导员优秀论文评选一等奖等多项科研奖励。通过研究,孙海涛在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核心价值观培育等方面形成了独到见解,并融入到了课堂上和学生活动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2013年,获批“山东高校辅导员名师工作室——孙海涛工作室”,将大学生党建和理想信念教育作为了主要研究与实践方向。作为“山东高校辅导员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十分关注年轻辅导员的成长,将大批年轻辅导员带入“孙海涛工作室”共同成长,涌现出了以“山东高校骨干辅导员”贺治成为代表的大批优秀辅导员。
办公地点无处不在,潜移默化助学生养成正确的价值观
孙海涛力求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形式多样、学生易于接受的各种活动中,主张在生活中贴近学生,在活动中赢得学生。为此,他经常深入到宿舍、教室、食堂、运动场等学生活动场所;和学生一起参加晚会组织、各类比赛,并注重在这个过程中穿插进行思想教育和人生引导,通过与学生谈心、聊天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法制纪律教育、文明习惯教育、诚信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这个方法摒弃了以说教为主的教育模式,把办公地点“发展”得无处不在,让高尚的思想教育和先进的科学思维在如影随形的相伴中悄悄生根,逐渐内化成大学生自觉的思想和行为。正如寒假期间去云南省昭通市两碗乡可口可乐希望小学支教的电商121班迟俊媛同学所言:“一次偶然的机会受到孙老师的教导和鼓励,让我突然间就有了一个想法——我要找机会去深山里看看,看看那些孩子们,感受一下他们的生活,这会让我的人生更充实,更有意义。”在他的教育下,他的学生中涌现出了一大批理想信念坚定、自身素质过硬的大学生。他们中有的毕业后去了西部支援西部建设,有的参加三支一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校生也不甘落后,他们有的在青岛国际啤酒节担任志愿者负责人,有的利用周末去养老院担任义工,积极体验各种有意义的社会实践,为自己的人生画上更瑰丽的色彩。
全心全意坚定信念,身体力行为学生吹散思想的雾霾
孙海涛积极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对每一个学生的具体情况都了如指掌,总是能及时地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当学生遇见思想上的困惑时,他总是能第一时间用自己坚定的信念感染学生,为学生吹散思想上的雾霾。曾被评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志愿者的孙同学对此深有感触。孙同学在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前曾有过困惑和退却。这个时候是孙海涛老师找她谈心,给了她实现自己理想的勇气。孙海涛告诉孙同学,干工作不能畏首畏尾,收入低、朋友少、气候不适应这些困难都是暂时的,要实现理想,就必须要以党员的觉悟讲奉献、讲拼搏,只有信念坚定,就一定会克服困难,实现理想。孙同学带着孙海涛老师的嘱托踏上了西去的火车,并在2014年参加了新疆“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20万名干部下基层活动。她说,是孙海涛老师的话给了她去西部的勇气,她将带着孙海涛老师的嘱托继续前行。
重视细节,用自己真挚的爱关怀学生的心灵
很少有人能够准确叫出全年级所有学生的名字,清楚知道每一名学生的床位,时隔数年,学校几经变化,可是孙海涛还是能够迅速地找到当年学生住过的宿舍,这让学校很多辅导员都感到惊讶同时也感到汗颜。
一个理念,两个服务,三手出击
近16年的辅导员工作经验让孙海涛同志深刻感受到,要做好辅导员工作,必须做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认真研究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情况新问题,从中寻找其规律和特点,积极开辟新途径,探索新办法。基于以上认识,孙海涛在平时的工作与学习总结中,不断地思索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工作理念和工作思路。概括起来就是“一个理念,两个服务,三手出击”。“一个理念”即“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两个服务”是一方面认真努力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为“育人”目标服务,另一方面就是致力于服务学生的成长和成才;“三手出击”就是在具体工作中,重点抓好学风建设、抓好学生个性化发展、抓好特殊学生工作三个方面做好工作。在工作中不断摸索与创新,梳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与流程,构建了学生教育管理新体系。他为每位学生建立了囊括个人信息、家庭信息的电子档案和成绩分析系统,从而及时准确地了解学生信息,建立与学生、家长之间的联系;对学院的每位学生学习成绩进行分析,找出学生学习中症结所在,进行客观剖析,总结归纳提出自己的建议。他一直注重学风建设,制定了“商学院学生目标管理体系”,以此为依托开展了“点燃导航灯,觅寻大学路——成长论坛”系列活动,强化目标管理,激发学习源动力。他的QQ、博客、微信等更成为学生所热爱的“心灵驿站”,学生的很多问题都可以在那里得到倾述与解决。
关注“三困学生”,帮助“三困”学生成长
他一直把关心“三困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作为工作的重点,通过建立“三困学生激励制度”、“一对一帮扶制度”、“三困学生目标责任制”、“三困学生就业划勾制度”等,鼓励经济困难学生自强不息,刻苦学习;督促学业有困难的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成绩;全力推进“三困学生”就业工作,连续三年实现“三困学生”就业率100%;加强对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打开学生心理心结,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让一个个“三困学生”超越了自我,实现了自己的理想。2010届毕业生王同学,家境贫困,性格孤僻,自尊心强。一入校,经过对他日常学习、生活的观察,孙海涛及时掌握王涛各方面的情况。冬来暑往,年尽一年,从衣食生活等细节的关爱到经济的资助,再到定期谈心鼓励他与同学交往、自强不息,王涛变得开朗、自信。毕业之际,他毅然放弃在城市的工作,报名投身志愿服务西部,到祖国最需要、最艰苦地方去,扎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回报师恩、感恩祖国。他说:“是孙老师四年来如同兄长般无微不至的关爱和鼓励,让我学会坚强、自信和默默地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