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10-03/28/content_13264865.htm
[正文]
一、个人简历
贺治成,男,汉族,中共党员,1978年12月生,现任青岛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团总支书记。2002年7月起从事辅导员工作。2009年担任机械学院2005级辅导员,08级本科2个班(共72人)。
二、工作情况
(一)育人为本,德品至上,躬行践履铸师魂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抓住关键才能把教育的能量完全释放。在贺治成的理解中,这个关键就是知行合一,躬行践履。几年来,他一直坚持每周在学生宿舍住四天,跟学生吃、住、学在一起,保证在时间和空间上全面融入学生,成为名符其实的"住楼辅导员"和学生心中的"兼职楼主",同学们都亲切地称他为"贺大哥"。
舍小家顾大家,对于高校辅导员来说尤其如此。日常工作、思想教育、学生学习、生活、感情上的苦恼,有时一股脑的压过来,贺治成的家近在咫尺,却常常只能戴月而归。家庭的重担全部压在了妻子身上。2006年妻子已身怀六甲,却不得不拖着沉重的身子大事小事亲历亲为,由于过度劳累在临产前一星期的晚上不幸流产,而这时的他正在实验室指导学生的机电产品创新项目。
对于学生,他的关怀无微不至,对于工作,他的精力无私付出。09年9月学期初学校受到了甲流疫情的影响,作为团总支书记,贺治成以身作则始终战斗在抗击甲流的一线,露天办公、夜间值班、24小时开机、深入学生宿舍送饭、送水、送药,全身心地投入到甲流防控工作中,半个多月没回过家。当疫情缓解回到家中,自己不满周岁的女儿竟认不出了爸爸,硬是好几天不让抱,他笑言"小家伙就需要这种考验"。
(二)言传身教,律己修身,春风化雨育桃李
贺治成深刻理解"己所不正,何以正人"的道理,始终坚持"教育者必须首先接受教育"之原则,时时谨记身份与责任,处处坚持以身作则,工作作风扎实,富于感染力。他以实际行动发挥一名高校学生工作者的教育引导和影响辐射效应。
每年的新生教育,贺治成始终坚持保证最短时间内把握和熟悉所有学生的情况。军训期间他几乎天天呆在军训场地和学生宿舍,俨然成为"军中一员"。凡他带过的学生都能脱口而出他的口头语:"需要我,就告诉我,过来找我,不然我也会去找你!"话说到做到,天冷见学生没带冬衣,把自己的送上;新生上机课没电脑练习,把家里电脑搬来给学生用;有学生想回家没路费,他慷慨解囊;有的学生性格过于内向,就"没事找事"跟学生聊天谈心;有同学生病了,他亲自陪床到天亮……如今,"有困难,找治成"已成为同学们寻求帮助的成功惯例。
机械学院04级毕业生聂名勇同学在他的鼓励、指导下进行自主创业,注册成立了青岛新领域信息有限公司,被评为"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并作为山东省获奖者的唯一代表赴京领奖,受到了王兆国等中央领导同志的亲切接见。聂名勇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感动地说:"对于一名山区的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创业之难可想而知,贺老师不仅无私的关怀我,经常联系自己的亲戚朋友帮忙获取信息,还时常塞钱给我说是帮我申请'补助金'……鼓励我走上创业自强路的是贺老师,支撑我坚强走下去的是贺老师的精神品质,我将以贺老师为榜样奋力前行,回报母校和社会"。
(三)创新模式,致力学风,勇担责任承内涵
面对大学教育外延和内涵日益丰厚,学生素质能力标准愈加严格的发展形势,他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方法,强化班风建设,使学生形成较强专业学习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新生入学之初制定针对性方案,实施个体与集体"融合共进"教育,使学生尽快了解、适应、融入大学的学习生活;实施"以情建班"方案推动和谐班级建设,创新"监护人和守护神"活动,使整个班级凝成"兄弟团队"基础上"百花齐放"……爱与汗水的浇灌必然收获累累硕果:所带的三个班级被省教育厅评为省级先进班集体,并似乎已形成这样一条铁律:无论什么情况的班级只要交给他,就一定会被"脱胎换骨"成一个学习优胜、专业成熟、团结创新的优秀团队,如此他"尖兵雕塑家"的称号随之在学校师生中间广为流传。
在长期学生工作实践中,他围绕学风建设的核心,探索出了一套"分级针对性培育"的学风建设模式,不同年级学风建设各有侧重:一年级注重新生入学适应教育规划,学会适应;二年级注重基础与专业性教育规划,学会学习;三年级注重综合素质能力培育规划,学以致用;四年级注重毕业就业发展教育规划,学有所成。他的这套分级式学生发展规划方案,目标性、针对性、规律性、适用性强,成为在全校宣传推广的成功规划教育模式。
(四)打造社团,建设品牌,凝聚特色塑尖兵
学生社团是实现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载体,也担负着繁荣校园文化,传承精神传统的重任。经过潜心研究,他设计出了"素质拓展与社团发展的创新思路与实践方案",并制定了"素质测评与综合测评相结合的激励评价体系",为学生社团活动总结出一条内容充实、评价科学、多点开花的特色发展之路。
在此基础上,自04年以来他先后创建、指导了多个社团和协会,使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意识在耳濡目染中得到强化提升。其中形成较大影响的有:
红十字爱心社。培养了近200名社团干部(其中20名被评为市级优秀学生干部),吸纳了近800余名致力于社会公益的志愿者(其中近100名被评为青岛市星级志愿者),组织公益志愿服务120余次,在2005年国际马拉松比赛、2008年奥运会、2009年全运会等一系列重大赛事中提供了一系列规范有序的志愿服务,受到了省、市等相关部门表彰奖励。社团先后被评为"全国百佳社团"、青岛市十佳社团,以社团为基础所建立的红十字志愿服务基地连续三年被评为青岛市优秀志愿服务基地。老龄化社会下老年公寓"模拟家庭"的创新服务模式受到了中央电视台、青岛电视台、半岛都市报等多家媒体的关注,产生了积极影响效应。
机电产品创新社团。荣获山东优秀科技社团提名奖,三年来取得《自动化肥播撒机》、《自动滚压成型机》等诸多创新专利,社团成员--06级学生黄居鑫的学术论文《基于多目标优化的柔性定额标准》被同领域专家学者认定为"极具创新和探索价值"。
据统计,由他发起组织各类爱心捐款活动金额已达15多万元,在汶川地震中他更是毫不犹豫地捐出了自己一个多月的工资。
(五)学而思研,孜孜不倦,博学笃行促发展
8年来,他根据自身学生工作要点,书写了累计达10万字的六本工作札记《治有方,成于爱》,成为沉淀和反思自身工作的重要信息库,被列为青岛理工大学辅导员的交流学习材料。
所谓"予人杯水,必有桶水",工作以来,他一直保持着学习充电自觉性和精读深思的习惯。2004年12月被学校选派参加了省高校工委举办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班、2009年参加教育部举办的山东省辅导员高级研修班,并在主论坛上进行了总结发言。几年里,他紧密结合学生工作实践,不断创新思路、开拓视野,业务能力、理论素养、学术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已发表论文1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2篇,EI刊源1篇;2009年12月,由他牵头主持申报的课题《新形势下创新大学生公寓思想文化建设研究》获得教育部辅导员骨干支持研究课题委托研究项目立项;参与山东省教育厅自然基金项目,同时还积极参与了多项教改课题。他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职业化、专家化的发展道路上越走越快。
2004年创办和指导的红十字爱心社荣膺全国百优社团;2006年创办和指导的创新社团被评为山东省优秀科技社团提名奖。
所带班级获山东省先进班集体3次;所指导的社会实践队连续五年被评为省"三下乡"优秀社会实践队,所带的机械学院04级学生聂名勇成为大学生成功创业的全国典型,2009年4月《新闻联播》节目对聂名勇的事迹进行了重点宣传。
三、获奖情况
2009年:
省优秀献血工作先进个人
2008年:
省百优辅导员
省"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指导者
青岛高校红十字工作先进个人
校优秀班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