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动态

首页    本科生教育    教学动态    正文

环境工程专业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基础知识(三)

发布人:冷吉虎时间:2019-09-17浏览:

23.学校的办学定位是什么?

学校贯彻党的办学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倡导学术民主与学术创新、社会公允和以人为本,秉承百折不挠、刚毅厚重、勇承重载理工大学精神传统,高质量地培养高素质人才,服务于社会和经济建设发展,目前办学定位为应用基础型人才培养,正努力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大学

24.本专业的历史沿革

本专业1980年筹建,1981年招生,是山东省第一个环境工程专业,1996年获批山东省第一个硕士授权点,2007年获批省级特色专业2011年环境科学与工程获批硕士授权一级学科点,2012年专业教学团队被评为山东省省级教学团队,2013年获批山东省名校工程重点建设专业,所在的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2016年获青岛市首批重点学科,2016年获批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立项建设专业群(建筑能源与环保安全专业群),2018年获批山东省教育对接产业专业群项目,同年获批山东省一流学科培育建设项目(环境领域唯一)。

25.本专业的社会需求状况?

近三年专业招生规模2个班70人左右/年,招生范围立足山东,面向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就业率91%以上。专业注重本科生的人才培养质量,以专业认证三大理念为核心,从知识、素质、能力等多个方面培养学生解决复杂环境工程问题的能力。培养的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强,毕业后工作融入角色快。

26.本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就业领域与竞争优势?

主要就业领域:

第三方机构北京新锦成科技有限公司对2018届毕业生进行了调查。其中,环境工程专业共调查33人,60%的学生从事与专业比较相关的职业;主要就业行业分布在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53.33%)、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13.33%)、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13.33%)、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6.67%)、建筑业(6.67%)

主要就业区域:

近年来,青岛理工大学环境工程专业紧密围绕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立足青岛、服务山东;就业地域主要集中在山东省和全国发达省市。第三方机构调查表明,环境工程2018届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2.31%,其中41.03%在国内就业,2.56%灵活就业,43.59%在国内求学深造,5.13%出国或出境

主要竞争优势:

本专业是山东省一流本科、山东省特色专业、青岛市首批重点学科、省级教学团队、具有稳定较高的考研率与就业率、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广阔的行业发展前景。专业毕业生遍布山东省及其他省市的环境行业,诸多校友已成为环境类企事业单位的领导和骨干力量。

本专业培养目标的制定充分考虑了学校的发展和人才培养定位,依托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硕士点,基于污染控制与治理的工程背景,突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强化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提升。专业课教学依托山东省级教学团队环境工程教学团队,以水污染控制为主要特色,大气、固体废物、物理性污染控制为主要教学内容。

第三方机构调查表明,用人单位认为本专业毕业生的前三大优势能力和素养是:综合能力及素质较强”“工作态度端正,有韧性、和工作作风踏实。用人单位认为2018届本科毕业生需加强的能力素养前三项为工作适应能力动手及创新能力学习新知识能力

27.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什么?

本专业立足山东、面向全国,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服务国家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环境工程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学生毕业后具备环境工程设计、环境监测、环境评价与规划、环境工程技术研发的基本能力,能在环保企业、工矿企业、环境管理部门、科研院所从事环境工程设计、施工与运营、环境监测与评价、环境规划与管理、环境技术研发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毕业生毕业五年后具备的能力如下:

1)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良好心理素质、人文社会科学素养、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理解并坚守职业道德规范;

2)系统地掌握基础科学及环境工程的基本理论,包括水、气、固废、物理性污染防治知识和技术,具备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初步具备污染控制工程设计及运营管理能力;

3)具备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解决复杂环境工程问题的能力;

4)具备团队意识和国际视野,能够在不同职能团队中发挥特定的作用并成为单位的业务骨干,具有获得中级技术职称的能力;

5)具备获取知识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能够与时俱进,并通过不断学习来拓展自己的知识和能力。

28.专业培养目标的修订制度与修订过程如何?

通常四年左右对本科生培养计划(含培养目标)做一次评价与修订。专业按学校统一部署对培养目标和培养体系进行评价和修订。评价和修订由专业负责人负责,参与人员包括院领导、院教学委员会、系领导、课程负责人、校外同行专家、行业企业专家、教师、在校学生、毕业生、用人单位等。

校、院、系三级充分考虑市场对本专业人才需求的实际状况,参考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相关专业的办学经验,进行培养目标达成度评价与修订,制定出培养方案(目标),并提交学校教务处审批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