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首页    学院新闻    正文

一经一纬,织起非遗传承壮丽图景 —“走进壮锦之乡,弘扬民族文化”实践团 赴广西宾阳开展社会实践

发布人:任孔冰时间:2022-08-16浏览:

为贯彻落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深刻体会民族特色的历史文化内涵,促进民族非遗传承,增强民族文化自信,2022年8月5日-8月7日,青岛理工大学“走进壮锦之乡,弘扬民族文化”实践团(团队成员:陶琼、罗雨、丁国根、庞栋升、卢旭莹、赖奔燕、蒋缘思;指导教师:宫克菲;管理老师:柳超)来到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宾阳县,调研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壮锦的文化内涵、制作工艺、发展状况、保护及传承现状。

壮锦作为中华民族灿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壮族儿女劳动与智慧的结晶,被誉为中国四大名锦之一,经过一千多年的不断发展,产生了丰富而精彩的纹样,强烈地反映了壮族儿女对生活、大自然和民族文化的热爱和崇敬。团队此次调研的地点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宾阳县,宾阳与壮锦有很深的渊源,宾阳壮锦生产历史悠久,工艺精湛细致,此次壮锦调研实践,让实践团队成员更加了解壮锦的文化及其历史,增强了民族文化自信。


图为团队成员在谭湘光工作室合影

赏壮锦技艺流光溢彩,品一针一线创新历程

8月5日,团队成员来到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壮锦传承人谭湘光的工作室一进到工作室,映入眼帘的便是琳琅满目的壮锦工艺品,大到两三米的壮锦装饰画,小到手链,耳环等装饰品,还有各式各样的服饰、包包、围巾、玩偶、摆件等,都是用壮锦制作而成。团队成员向工作室的工作人员了解到,传统的壮锦用途不广,只是用在头饰、头巾,被套,背小孩的背带芯上面,现在经过不断地创新发展,用了很多的新的纺织材料,而且从图案上面保持传统的风格,与现在时尚的风格的结合创新设计,开发出许多文创产品,深受大众喜爱。

团队成员还参加了壮锦培训课堂,学习壮锦编织技艺,以及如何实现壮锦的创新,在课堂上,老师以壮锦旗袍为例,面料用壮锦和一些素色的做拼接,颜色相撞,壮锦的纹样有双凤朝花,寓意女性的美丽自信,有几何纹样山川、花草、稻田,寓意丰收的美好景象。团队成员了解到,几乎每天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师生前来工作室交流学习。团队拜访谭湘光大师的当天,还有来自江西南昌泰豪动漫学院的老师、桂林航天工程学院的教授、南阳师范学院的大三学生,以及广西科技大学的大三学生前来学习。

当日下午,团队成员对谭湘光大师进行了采访,当谈到去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接见了谭湘光大师,谭大师有何感受时,她激动地说:“习近平总书记作为我们国家的领袖,能够亲自来观看我们这个民族织锦技艺,说明了我们这个技艺更加需要保护下来,国家主席都这么重视,而且也给了我一个很好的嘱托,指明了一个发展的方向,所以我特别特别的感动,现在我虽然是70岁,就因为总书记这么一说,我觉得我还有很多事情要做,还要继续的做,带着年轻人,引导年轻人去做,把它传承下去。”

壮锦位于壮族文化衣食住行之首,是壮族文化最璀璨的瑰宝,壮锦作为中国四大名锦之一,高贵可作为贡品晋献皇宫,平易可飞入寻常百姓家。从前有“十月山城灯火明,家家织锦到三更”,如今有“吱呀吱呀织锦声,多彩壮锦焕新生”,从壮锦曾一度濒临消亡,到如今壮锦走进千家万户,是一代代如谭湘光大师一般的壮锦传承人一针一线的坚守,把一门技艺变成一门艺术,使沉寂多年的壮锦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气象。

图为团队成员采访谭湘光大师

探壮锦机械生产道路 注一经一纬新生活力

8月6日,实践团队来到壮锦织锦厂,了解壮锦的机械化进程。一进入织锦厂,团队成员便听到了“吱吱吱”的机器声,原来是工人们在用机器织壮锦。团队成员向工作人员了解到,现在织锦所用的现代化机器以竹笼机为基础,通过现代机械改良而成。机形庞大,提花速度快,操作流程简单,可织造多种纹饰宽幅壮锦。机器分上、中、下三部分,上部核心装置为“龙头”,图案纹饰通过电脑传输控制提花综线,输入图案后机器自动进行综线提拉。中部是提花综,负责“龙头”图案纹饰与下部经线连接。下部平纹与提花织造,机器台面较大,通过机器控制实现宽幅织造。改良后的现代织锦机器织锦效率高、产能大、幅面宽、纹饰丰富,并极大地拓展了壮锦用途。工作人员还介绍,用传统的竹笼机织半米长十厘米宽的壮锦需要四五天才能完成,而现在织的壮锦宽幅是原来的好几倍,一天都能织20厘米左右,大大提高了织锦效率。

由于商品经济和织造工业化的冲击,壮锦这一传统工艺也一度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为了挽救这一民族宝藏,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对困境中的壮锦业给予了积极的扶持。近年来有关部门从资金、设备引进和人才培养上,大力向宾阳壮锦技艺研发和生产现代化基地倾斜,成效已日益显现。

工作人员介绍,他们利用互联网进行线上销售壮锦,拓宽了壮锦的销售渠道,在2021年东盟博览会上,壮锦产品吸引了很多游客的目光,壮锦玩偶、头饰、围巾等被抢购一空。

图为织锦厂工作人员用机器编织壮锦

寻华夏民族非遗文化 继遗落明珠传承之路

8月7日,团队成员来到广西民族博物馆,欣赏壮锦相关展品。博物馆展出了壮锦的服饰、织锦机等作品。展厅内,巨大的壮锦图幅从高空垂下,如一位独坐一隅的老人,庄严,肃穆,仿佛在轻轻诉说着壮锦的前世今生,壮锦在灯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似乎寓意着如今壮锦发展的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通过此次博物馆探寻之旅,团队成员更形象直观地感受到了壮锦的魅力,也更加意识到了自己肩上弘扬民族文化的使命之重。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民族文化是连结民族情感、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广西民族博物馆

次走访调研,实践队员们见证了八桂大地上壮锦文化发展的厚重历史,意识到继承发展壮族特色文化需要更多的新鲜血液与人民的关注。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弘扬民族文化,促进非遗传承也是落实党和国家加强文化大发展战略的具体体现,更有助于实现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宏伟目标。非遗传承之路任重而道远,团队成员深刻意识到,新时代青年要增强保护民族文化的责任感,激发强烈的民族骄傲感和认同感,彰显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为民族非遗文化传承贡献自己的力量。

撰稿:宫克菲;审核:隋学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