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双元工程学院是在青岛科技大学与德国帕德博恩大学20余年人才培养、教学研究等合作与交流的基础上,为引进德国“双元制”教育教学模式和德国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培养面向世界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而成立的二级学院。

学院实施“双元制”[1]和“1+N”教育模式,以青岛科技大学为载体(“1”),引进德国不同高校的优势学科(“N”),融合中德高校、国内外德资、中德合资机构的优势资源,协同共建校内外中德校企研究院、工程技术中心、科技创新实验室,构建中德贯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中国特色和中德两国文化背景的通晓国际商事规则、掌握德国标准、实施德国精致工艺的国际化、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管理人才。这是我国首次将双元制模式引入高等教育。
学院实施中德校校、校企之间“互兼互聘,双向交流”,聘任具有德国留学或工作经历的专家学者、合作共建企业的工程技术专家以及有德国留学、德国企业工作经历的“双师型”专家,组建校校“结对”教授团队与校地“结对”讲师团队。
学院选拔优秀学生转入德国帕德博恩大学继续学习。在国内完成学业的学生,学习期间可申请到中德合作中心[2]的德国帕德博恩大学中德合作基地实习实训。学生毕业论文采取校企专家教授协同的“双导师制”。
中德双元工程学院选址地为青岛科技大学中德校区[3],校区占地1,007亩,位于中国第九个国家级新区—青岛西海岸新区中德生态园。2017、2018年招生的化学工程与工艺、复合材料与工程两个专业的学生入学及前期教育教学环节暂定在青岛科技大学崂山校区(青岛市崂山区松岭路99号),校区建设完成后整体迁至中德校区学习。

注:
【1】“双元制”:“一元”指高校,另“一元”指企(事)业单位。学生既在高校学习基础理论及技术,又在企(事)业单位接受技能和与之相关的专业知识培训,是一种将学校与企(事)业单位、理论与实践、知识与技能紧密结合,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的高级工程技术与管理人才为目标的高等教育新模式。
【2】中德合作中心: 即“中国青岛高校联盟与德国北威州高校联盟中德合作中心” ,2017年6月,中德合作中心纳入中德人文交流机制项目成果清单。中心由青岛科技大学中德校区(位于青岛中德生态园)和德国帕德博恩大学中德合作基地(位于德国帕德博恩市)组成。中心旨在以构建“一带一路”教育共同体为目标,深化促进青岛市与北威州,乃至中欧高校、企业之间的教育与科技互联互通、国际化人才培养培训、丝路合作机制共建共享,为“中国制造2025”战略对接德国“工业4.0”战略提供桥梁。
【3】中德校区:校区实施生源国际化、师资国际化、课程国际化、就业国际化、培养层次高端化的开放发展战略。在规划理念、建筑风格和市政设施建设等方面,校区严格按照德国绿色生态指标体系,采用超低能耗绿色建筑(被动房)技术、“海绵城市”的技术标准以及分布式能源供给模式、模块化水处理循环回用系统,营造生态、循环、智慧型的国际化人才培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