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研究团队培养
① 新能源与节能技术创新团队
2019年获批“山东省高等学校青年创新团队人才引育计划”,团队负责人罗思义教授。团队的建设顺应了国家节能减排技术领域内的迫切需求,涉及暖通空调、能源动力、环境工程等我校优势学科,与北京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肖波教授团队、东北大学于庆波教授团队、重庆大学廖强团队、北京科技大学张欣欣团队建立了研究合作关系。近年来承担国家、省市级科研项目多项,发表高水平论文5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6项,转化6项。根据研究团队的研究基础提炼的各个研究方向,属于该领域内的关键技术课题,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利用工业余热、浅层地热能、海水热能等的热泵系统,基于固体废弃物能源化、资源化技术的生物质能利用系统都是重要的可再生能源系统,能够回收大量的工业余热和低质热能,达到能源最高综合利用率,能够带来巨大的环保效益。生物质、太阳能等新能源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的研究,更是代表着未来能源利用发展的方向。本团队将成为新能源学科研究、人才培养和成果转化的创新平台,积极推动我校的学科建设。
② 特种污水处理与风险评估创新团队
特种污水处理与风险评估创新团队由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教授、山东省“泰山学者青年专家”施雪卿博士领衔,团队骨干含副教授6人,研究生近30人。研究方向为特种污水高效处理技术与风险评估。本团队长期从事该领域的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应用研究,与国内国际上的知名大学、科研院所建立了良好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关系。近年来承担国内国外多项科研项目,总经费逾5000万元。发表高水平SCI论文60余篇,国际/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团队采取灵活、多元的合作机质,除共同承担科研课题,联合培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之外,团队成员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在理论探索、技术开发、装备研制、风险评估等产业上下游进行分工,大胆自主探索和自主创新,不断培养并形成核心竞争能力。
③ 工业水污染治理研究团队
工业水污染治理研究团队于2019年获批“山东省高等学校青年创新团队人才引育计划”,成员主要涉及工业污染设备开发与推广、环境新材料开发与应用、水流体力学等交叉学科。团队围绕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和新旧动能转换中所涉及的“卡脖子”问题为导向,以工业节水减排及污染治理技术开发与应用为落脚点,开展多层面、深入可持续的跨学科交叉融合创新与研究。目前,主持自然基金和企业委托项目20余项,授权发明专利30余项,发表SCI论文70余篇,其中高被引论文7篇,热点论文2篇。团队研发的电化学循环水水质稳定技术、危化品处理技术、污泥资源化技术等已得到工业化推广应用,契合新旧动能转换过程中产业升级需求,产生经济效益显著。
(2)学生培养
实验室在人才培养方面大力推进校内、校所、校企以及国际间的深度融合,建立面向科学前沿和行业产业的协同及多学科交叉创的育人模式。建设期内,共计培养了博士生17名、硕士生275名、博士后7名。
表1.培养人才情况
培养人数 |
培育研究生 |
||
硕 士 |
博 士 |
博士后 |
|
292 |
275 |
17 |
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