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余热利用及节能装备技术重点实验室是青岛理工大学特色学科建设重点支持的实验室,自2008年批准筹建开始,实验室始终坚持能源与环境协同绿色发展的理念,依托我校能源、环境、建筑交叉学科优势,围绕冶金、建筑和环保等行业重大需求,重点对能源与污染控制交叉领域内的前沿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进行研究。近几年,随着能源发展面临的重大变革,适应国家“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智慧现代能源体系”的要求,结合山东省新旧动能转化重点发展的产业方向学校学科发展新特点,经过精炼和调整,形成了相对稳定、相互交叉的研究方向:
(1)工业余热回收利用;
(2)污染控制与资源化利用;
(3)区域能源与建筑节能;
(4)新能源与环境功能材料。
实验室围绕特色研究方向,在理论研究和技术创新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成为科学研究、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的重要基地。为解决工程应用中的重大难题,打破国外“卡脖子”技术垄断,推动山东省地方经济发展,起到示范和行业引领作用。
实验室现有固定管理及科研人员57人,包括教授、研究员16人,副教授、副研究员、高级工程师27人,讲师8人。组成了学科门类齐全、层次结构合理、协作攻关能力强、学术水平高、研究方向持续稳定的研究梯队。其中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实验室研究人员平均年龄41.5岁,40岁以下占54.9%。近三年培育三个青年创新团队,其中两个获批“山东省高等学校青年创新团队人才引育计划”,一个为“泰山学者青年专家”研究团队,青年骨干已作为研究队伍的主力军,为实现实验室高级人才支持计划对接、增强综合竞争实力和未来的科学研究开展提供了持续发展的可能性。
近三年承担国家级科技项目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共21项,省部级科技项目(含基金)共21项,承担其他重大科技项目及重大横向课题20项,形成了一系列具有完全自主产权技术及成套装备,取得了多项代表性成果。
“高炉熔渣高效余热回收利用与装备”技术,在高炉熔渣粒化与异质稠密气固流化换热理论上取得突破,创新了余热回收、生物质裂解等关键技术,研制了余热分质利用、低质余热供暖系统,部分研究成果在济钢、莱钢、青钢等钢铁企业得以应用,取得了重大节能减排效益,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建筑固体废物资源化共性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应用”,研发了建筑固体废物资源化共性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应用技术成果,解决了建筑固废高效连续处置与安全应用卡脖子难题,研发适合我国建筑固废特点处置工艺及核心设备。成果应用到国内25个省市自治区,创造效益3.7亿元。获得201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半集中式分质供排水与固体废物综合处理资源化技术”,改变了传统的集中式供排水模式的“污染物末端处理”结构与物质流和能量流“直线式”流动模式,解决了现有水资源重复利用率低和污染物难以资源化难题,实现再生水回用率达90%以上,生活用水节水率达40%以上;通过污水污泥与生活垃圾协同消化处理,实现绿色清洁能源(沼气发电)回收利用。
“高比例可再生能源耦合协同供热技术”,针对北方城镇和农村地区的资源分布及气候条件,耦合太阳能、地热能、空气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因地制宜地构建安全清洁的供暖体系,为山东、吉林、河南等近2000万m2清洁供热工程提供综合解决方案和技术服务,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节能环保效益。
“基于氢能储存零能耗装配式建筑研究”,开发一系列集装配式技术、节能-产能-储能的零排放技术、智慧化管理系统零能耗放装配式建筑,首创提出太阳能发电制氢-燃料电池热电联产系统,提高可再生能源就地消耗比例,实现零排放,已在山东、浙江多地进行示范建造。